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预算编制不科学
对于现代工程类项目的成本控制而言,预算是一个有效且约束力很强的工具。但就当前我国部分工程类项目而言,却没有将这一工具利用好,也限制了其最终的成本控制效果。首先,是在预算的设计上较为粗放,缺少精细化的设置使得在具体操作中,一些支出甚至是浪费无法得到有效的管控。例如,很多项目涉及到的建筑垃圾处理等,就没有制订合理的预算,结果造成后续的处理费用一再增加。其次,在预算指标的确定上,缺少足够的量化,使得在执行约束力上有所降低。很多项目的预算更多是从整体上进行权衡,而没有对成本进行一个充分的计算,使得在具体操作中,财务乃至工程人员并没有足够的指引来完成好预算指导下的成本控制任务。第三,工程类的项目由于建设特征的原因,会存在很多的偶发性因素,而这些要素往往不在预算设计之中。随着项目的深入建设,这些要素累计起来,就会对原本的预算产生较大冲击,不得不迫使企业进行调整,进而直接削弱了其对于成本的控制能力,也就影响了最终的效果。
(二)成本会计核算不规范
成本属于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它的核算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管理,而建筑类经营,特别是在项目方面,不仅杂乱,而且规模集中度还高,因此对于会计实施的规范性要求就更突出。但就实际看,建筑企业在这一方面往往规范性不足,很多环节的支出难以准确的展现出来,也就不利于其进行系统的综合管理。
例如,在施工的人员支出管理上,除了待遇外,往往还会有一些生活类的项目,这些作为消耗性的物资,是工程类企业所特有的,但其在会计核算方面,由于比较琐碎,一些企业出于效率因素不会细致进行统计,这就带来了支出核算方面的问题,并且可能波及到其他方面。
(三)使用过程审计监管力度不够
在建筑企业的经营中,很多支出都是来源于项目,分布在各个环节上,并且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它的有效管控就需要一个系统的审计监管来确保其最终的效果。然而,当前的建筑企业实施状况看,其成本的审计与系统监管明显不足。一方面,对这一项工作没有投入必要的资源,包括设备、人员等;另一方面,组织的主动性也不足,没有更好的标准要求,使得在执行中效果较为不足,其结果就是不同环节上的成本管控差异较大,并受到员工的影响较为突出,效能明显降低。
(四)缺乏成本考核机制,奖惩机制不完善
就当前工程领域的成本控制而言,人员的主动性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其最终的成效。但目前很多项目,对于成本的控制,却更多关注在原料与程序方面,对于人的因素挖掘不够,其典型代表就是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即便工人有了好的节约办法,也无法获得有吸引力的激励,这就使得他们的主动性出现了下降。企业对于成本的管理更多是采取制度化的约束来进行,即通过限制行为来达到避免浪费与支出的目的,但却忽视了鼓励员工自发进行有效节约,甚至开发出新的方法来减少成本的方面。比如比较大的材料使用方面,由于工艺因素出现的浪费,如果没有足够的奖励,员工就很难主动地去进行优化;相反,则可以推动他们去自主的进行创新,进而为企业或者项目控制支出带来帮助。
(供稿:陈娟/编辑:王宏/责任人:余燕君)